3D打印何以再现千年文物?
新闻缘起 从8月1日起至4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每日都将在馆内游客中随机邀请3批共60人进入文物修复室,在开放的实验室中近距离了解文物保护修复的各种技术、方法,作为全国首个以文物修复工作为主题的展览——《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的第一阶段。
科学家首次绘出精子3D轨迹图:以螺旋方式前进
电子显微镜观测到,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相遇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近日首次成功绘制出精子的3D轨迹图,轨迹显示精子像拔塞钻一样螺旋前进,还像是一个个超级活跃的游泳高手。据研究人员介绍,此项研究采用的是一种传感器芯片成像技术,而不是像以往那种采用智能电话和数码相机成像的传统方法。新技术将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男性生殖能力以及其他微生物的行为规律。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
5个可3D打印制造的人体器官
耳朵 肾脏 血管 皮肤 目前,3D打印如火如荼,人们用3D打印方法制造出的产品也千奇百怪,包罗万象,比如飞机零件、食物等。但3D打印似乎并不就此满足,现已将目光瞄准了人体器官。美国《大众科学》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为我们梳理了5个可以通过3D打印制造完成的人体器官。
3D打印立体的梵高向日葵
当艺术品遇上现代科技,会产生甚么火花?英国艺术家卡特夫妇,把十九世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经典作品《向日葵》,带入数码年代,利用3D立体打印技术,把《向日葵》带出画框,变成栩栩如生的铜雕塑(图),巨细无遗地活现梵高充满动感的笔法。
Science封面故事: 快速3D打印技术
2015年3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著名的《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革命性的3D打印技术。这种技术在连续的液态界面上利用可调控的光化学反应将3D模型变成一个实物模型,比如封面图片中的埃菲尔铁
科学家获得迄今最清晰的人体大脑3D图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研究人员公布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大脑3D图像,该图像呈现大脑20微米大小的组织,之前最佳核磁共振技术成像效果至多只能观察1000微米大小的大脑组织。 德国科学家最新创立迄今最清晰的3D大脑图像 这个大脑3D图像是“清晰大脑”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研究致力于建立人类大脑高分辨率计算机模型,作为未来研究工作的参照。
荷兰发明3D食品打印机:可制作任何形状食品
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日前研发出一台3D食品“打印机”,人们可借助这一机器以巧克力或其他食材为原料“打印”出各种造型奇特的食品。 据报道,这一“打印机”近日在埃因霍温举办的一个展会上亮相,引起诸多食品厂商和普通民众的兴趣。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克耶德·范博梅尔说:“传统打印机可在纸上打印文字、图像,近几年发展起来的3D打印技术还可以‘打印’出塑料和金属小制品。
英美科学家“复活”恐龙 3D还原其饮食习惯
英国和美国的科研小组对侏罗纪草食性恐龙的饮食习惯进行了研究,他们使用3D高科技效果“复活”了远古时代的庞然大物。 科学家们以梁龙作为研究对象,梁龙是一种大型的草食性恐龙,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梁龙的体型巨大,一般的身高超过170英尺,重达12吨,梁龙是地球历史上身体最长的动物,仅脖颈的长度就达到20英尺。 长期以来,这种远古时代的庞然大物的饮食习惯都是一个迷。